当前位置:

未雨绸缪/提高应对能力 加快韧性城市建设

(图1)

还原历史/中外人士冒险 留存日军屠城证据******

  图:在南京毗卢寺内“侵华日军屠城罪证照片秘藏遗址”,有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悼念。

  南京大屠杀期间,还有一些中外人士冒死保存日军罪证,成为战后揭露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和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证据。

  1937年12月,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冒着生命危险,用一台16毫米摄影机秘密地将日寇在南京的暴行拍摄下来,这也是迄今发现的南京大屠杀唯一动态影像。

  时任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和金陵女子大学舍监程瑞芳则同时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其中,程瑞芳是第一个以日记形式记录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当时年逾六旬的她将日军在安全区内所犯的烧杀劫掠奸淫罪行和南京难民遭受的非人待遇,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逐日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侵华日军官兵拍摄的相册被发现,其中很多相册都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种种暴行。例如,日军航空兵伊藤兼男的照片集贴有他1937年7月13日参加侵华战争到1938年1月7日到达南京,并在南京生活80天所见所闻的照片,其中一页有四张照片,皆是日军屠杀后,在城墙外、护城河边被遗弃的纍纍尸体的照片。

慎防蚊患/基孔热输入增三宗 情况稳定******

  图:利东邨有居民如常放狗,表示下雨天之后蚊子会多一点,所以常备一瓶蚊怕水来防蚊。

  本港昨日新增三宗基孔肯雅热输入个案,五天内累计输入个案增至四宗。新增的二男一女患者,分别居于港岛南区鸭脷洲利东邨以及青衣晓峰园,女患者早前曾到佛山探亲,两名男患者曾到孟加拉旅游,三人现时均情况稳定。

  大公报记者昨晚实地走访利东邨,有居民表示,邨内蚊患不严重,但有常备蚊怕水。有晓峰园居民则表示,屋苑有定期灭蚊,不是太担心。\大公报记者 郑文迪(文) 肖泓宇(文、图)

  新增确诊基孔肯雅热的79岁女患者,居于鸭脷洲利东邨,过往健康良好。她于7月1日至31日期间到佛山探亲,但未能记起曾否被蚊叮。她于8月4日(本周一)开始发烧和关节痛,翌日到玛丽医院急症室求诊,同日入院接受治疗。她的血液样本经检验后,证实对基孔肯雅热病毒呈阳性反应。由于她于潜伏期内大部分时间都在佛山市逗留,卫生防护中心认为她是外游期间受感染。她没有其他同行人士或家居接触者。

  两名男患者是一对父子,住在青衣晓峰园,二人于7月12日到孟加拉旅游,8月3日(星期日)返抵香港。10岁儿子报称,旅游期间曾被蚊叮咬,55岁爸爸则未能记起。两人在孟加拉期间已发病,分别出现发烧和关节痛等病征。

  儿子于返港当日,到荃湾港安医院求诊及入院,8月5日转送玛嘉烈医院。爸爸于返港翌日即8月4日(本周一),到青衣长康普通科门诊求医,获转介到玛嘉烈医院急症室求诊,同日入院。两人有另外两名家居接触者同行,现时没有病征,正接受医学监察。

  卫生防护中心表示,正继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已分别把个案通报广东省卫生当局、孟加拉国卫生当局。食物环境卫生署正进行病媒调查及针对性灭蚊工作,会到患者的住所及病发后曾到访的地点,加强防蚊灭蚊工作。

  居民常备蚊怕水 生活如常

  大公报记者昨晚在利东邨所见,有居民仍身穿短袖衫、背心与短裤,有居民在楼下公园捉棋,亦有居民如常在饭后带宠物外出散步。居民李小姐说,邨内的蚊子不多。有居民说,平时蚊子不是特别多,基本不会被叮,雨后蚊子会多一点,会常备蚊怕水防蚊。

  在青衣晓峰园,有居民说不是太担心,因为屋苑有定期安排灭虫公司灭蚊;亦有居民说,屋苑近山多树木杂草,有较多蚊虫,住所窗户已加装蚊网,将会点蚊香及加强屋内清洁防蚊。

  大公报记者翻查食环署最新蚊患指数显示,利东邨所在的香港仔及鸭脷洲,7月诱蚊器指数为3.8%,在全港64个监察地区中,属于偏低水平,即白纹伊蚊分布并不广泛。晓峰园所在的青衣北,7月诱蚊器指数为15.5%,即白纹伊蚊分布颇为广泛,但未到20%的警戒水平。

  本港今年累计录得四宗基孔肯雅热个案,均属输入个案。有市民表示,平日会带备蚊怕水出门,认为本地爆发孔肯雅热个案的风险不大,相信相关部门会做好防控措施,防止基孔肯雅热在本地传播。

  基孔肯雅热所引致的严重症状及死亡十分罕见,而病征亦较登革热轻微,大部分病人可以自行痊愈。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欧家荣提醒,市民如从受蚊传疾病影响地区回港,应在14日内持续使用昆虫驱避剂,并密切监察自身健康状况,留意发烧、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若感到不适,应尽快求医,切勿自行用药,尤其是阿司匹林或非类固醇消炎药,例如布洛芬,可能引起严重副作用,例如增加出血风险;儿童亦不应服用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以防引致严重及可致命的并发症。

相关新闻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