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宽容失败 从理念迈向实践******
图:工作人员在联合飞机集团深圳基地的车间内测试无人机的避障功能。\新华社
在科技创新的“马拉松”赛道上,深圳正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为科研人员与资本方搭建起一座“安全港”。近日发布的《深圳市科技创新领域宽容失败履职尽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通过系统化、可操作的规则设计,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从理念转化为实践。
这份被业界称为“创新保护伞”的文件,首次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划定了科研容错边界。5项勤勉尽责条件与9种免责情形,构建起从项目立项到结题的全链条保护机制,让科研人员不再因“怕犯错”而裹足不前。
政策突破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了资本与创新的互动逻辑。过去,国资基金因惧怕责任追究,往往偏好“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早期科研项目往往捉襟见肘。如今,从深圳南山区允许基金内单个项目最高100%亏损,到广州开发区将种子直投单项目容亏率提升至100%,制度创新正推动国资从“保守出资人”转变为“风险共担伙伴”。这种转变,让硬科技企业得以在种子期获得“源头活水”,更让前沿技术突破有了试错空间。
创新必然伴随风险,创新也常与失败如影随形。深圳是次出台的新政,将孕育出包容失败的创新生态,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大公报记者毛丽娟
高端制胜/研“飞控大脑” 支撑逾万飞行器同时起降******
图:在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深圳展区,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无人机产品。\新华社
为保障众多低空飞行器同时飞行,《方案》还规划建设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低空通信网络、低空导航设施、低空监视网、低空飞行气象监测网等。
在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建设方面,深圳计划到2026年底前,完成服务网、航路网建设,具备飞行计划处理、航空情报服务、航空气象信息服务、低空数字空域图、导航、监视等功能,实现对全市重点低空空域的全天候全面监控,具备超过1000条客货运低空航线、300万架次/年载货无人机商业飞行的数字化管理能力。支撑超万架飞行器同时低空飞行,实施精细化时空资源分配和进程管理。
《方案》还旨在为企业进行适飞试验和适航审定提供支持。其重点提出谋划建设低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到2025年底,推动三维多物理场耦合风洞设施先导装置建成投用,提供低空飞行航空器运行风险评估、适飞试验等服务保障。要强化标准化服务能力。其中包括建立深圳地区低空空域管理运行协同机制,加快研究制定低空起降场(点)、通信、导航、监视、气象、测试场等各类基础设施,以及低空淨空保护、噪音防护等相关标准规范,积极制定地方标准,推动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