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谬论/埋于地下室50年 原片重见天日******
“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在1948年就完全被封冻起来。”邵子平认为,这是因为在1947年至1991年冷战期间,美国的政策要有利于重建日本。马吉影像在二战期间及战后很长时间,实际上并不为一般公众所知,“甚至对西方的历史学家来说也是如此,普通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也知之甚少。”
石原慎太郎对《花花公子》撒了什么谎?
美国1990年10月号英文《花花公子》杂志(PLAYBOY)刊发了对日本前交通大臣石原慎太郎的深度访谈,时年57岁的石原慎太郎在日本政坛炙手可热。“他于1968年当选日本国会(即议会)议员,曾担任交通部长和日本环境署署长。他长期致力于日本的外交事务,他的朋友包括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
《花花公子》杂志特别描述了此次“来之不易”的采访,“当我们在东京采访石原慎太郎时,《花花公子》杂志只是众多试图采访他的美国和国际媒体之一。编辑大卫‧谢夫说服他接受迄今为止最深入的一系列访谈。”
访谈以问答形式展开,石原慎太郎一口气回答了《花花公子》杂志提出的88个问题。在回答了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相关问题之后,第10与11个问题有关中日战争:
问:日本的历史难道不同样残酷吗?你如何为中日战争期间令人难以置信的种族灭绝辩解?
答:手枪和机关枪与原子武器不是一回事,不能相提并论。我们做了什么?日本人在哪里大屠杀?
问:举个例子,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中,超过10万平民被屠杀。
答:有人说日本人在那里制造了大屠杀,但那是不真实的。那是中国人编造的故事。它玷污了日本的形象,但那是个谎言。
时任《世界日报》时政记者的魏碧洲读到《花花公子》上刊发的这篇专访,吃惊与气愤。他把这段专访整理成一则消息刊发。1990年9月7日,《世界日报》以《石原慎太郎真会说“不”接受〈花花公子〉访问大声詈美指“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为题在3版头条编发了消息。此报道反响巨大,魏碧洲接到当时在纽约联合国工作的邵子平打来的电话,查询此报道的信息源。
纽约华人全球征集史证
纽约华人的怒火被迅速点燃。在美华人唐德刚、杨觉勇、陈宪中、邵子平、姜国镇等立即行动起来。1990年11月10日,美国《侨报》全文刊登了署名文章《驳斥石原慎太郎的公开信》。邵子平、陈宪中等牵头发起全美华人筹款6万美元,于1990年12月26日在《纽约时报》刊登全页广告“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兼驳斥石原慎太郎”,同时向全世界征集南京大屠杀有关资料。
“《纽约时报》那页广告带来意外收获。”邵子平说,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的女儿爱迪斯‧费奇夫人,按报纸公布的电话主动联系他,提供了其父自传《我在中国八十年》和一部费奇编辑的马吉影像胶片拷贝。“片长11分钟”。
约翰.马吉的大名于1991年前后名重一时,同时源于东西德合并统一后,原东德波茨坦国家档案馆开放,发现在1938年初德国驻南京大使馆给柏林外交部的文件(后称《罗森报告》)中,有14页英文撰写的马吉当时所摄的电影内容介绍,但原所附之电影片却不见踪影。
这份《罗森报告》在1990年12月17日被日本京都新闻发现并报道,在日本报纸以大字标题刊出后,由于未发现影片拷贝,“有名无实”,影片被日本媒体称作“鬼片”,有日本记者赴美国展开寻找。
“促使我们全力以赴寻找马吉的直接原因,是日本报道德国外交部档案公布的《罗森报告》(全称《罗森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像消息,而且特别说明这是马吉拍摄的影像。”针对联合会之所以会忽略已知费奇版马吉影像,邵子平补充解释道,“我们立即着手去寻找南京大屠杀影像,当然就从马吉本人或者他的后代去找。”
1991年7月12日,在日本每日放送记者加登英成于洛杉矶找到马吉影像11分钟费奇版胶片之后的第10天,邵子平在纽约大卫‧马吉家地下室里,成功找到了其父马吉牧师拍摄记录南京大屠杀历史画面更为丰富的13卷马吉影像胶片原片。
时年66岁的大卫‧马吉告诉邵子平,这些胶片自1940年起一直存放在他的家中,已整整50年。
今年7月26日,邵子平向《大公报》叙述了当时的情景:地下室的货架上,凌乱地堆放着一摞摞存有胶片的暗绿色圆形金属盒,另有数十个边长约十公分的正方形柯达胶卷纸盒,每个盒子里存放着一小卷胶片。“巴掌大的胶卷纸盒侧面写有马吉牧师亲笔描述的胶片内容提要。”邵子平逐个查看:一个中国孕妇被刺了不少于19刀;一个小男孩被刺;几乎断颈的女子;被烧伤的男孩……这正是马吉拍摄的记录南京大屠杀现场的原片!
根据胶片内容提要,邵子平挑选出13个装有与南京大屠杀相关胶片的纸盒,将这13盒胶片送到曼哈顿一家叫做DuArt Video的专业影像公司。
“影像公司从专业角度向我们建议,用目前最好的保存办法,是把这些胶片上的影像做成‘一吋盘’,不仅可以保存影像资料,还可以拿到广播公司、电视台去播放。而16毫米胶片已经无法播放了。”邵子平说,“一吋盘”是为电视播放所设计的广播级磁带,联合会就照影像公司的意见,将影像转成类比电子档案,储存在富士公司的“一吋盘”上。
邵子平强调道,“我们拿到影片胶片时并不了解其中的内容,我们只是一段一段对着光仔细察看。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也不了解李秀英,既没有研究时间次序,也没有选择性覆製,是混在一起拼接成一份37分零5秒的‘一吋盘’。完成覆製后,我们把13卷胶片原片连同纸盒全部还给了大卫‧马吉。”
1991年8月2日,联合会在纽约假中城巴比逊宾馆召开记者会,公布了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至1938年间在中国南京拍摄的记录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珍贵历史镜头,这些唯一记录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动态影像血腥画面,震惊世界。
解放军报聚焦:生成式AI如何影响未来战争******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程序ChatGPT因其“博学多识”“有问必答”走红网络。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有着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和直逼人类的“聪明”程度,将其应用于军事领域,势必会对未来战争产生影响。
明显提升战场感知力。未来战争中,各类新型快速杀伤武器将进一步加快战场节奏,要求不断提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进而支撑起适应战场需求的快速决策。在充满“迷雾”的战场空间里,面对海量多源、复杂异构且快速增长的战场态势数据,人类感知速度和处理能力显得有些“迟缓”。近年来推出的视觉大模型架构,通过无监督预训练和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范式,已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姿态估计、图像编辑以及遥感图像解译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可以显著提升战场感知力。嵌入视觉大模型的智能武器,可以通过视觉系统精准辨识和区分打击目标的主次、真伪,能从海量多模态数据中快速提取、生成高价值情报,减轻作战人员的认知负荷,形成对态势全面、及时、准确的判断。利用生成式AI的感知优势实现对要害节点的精准定位,或许将是未来发起作战行动的前提。
大幅度推进人机交互。人机交互可以让机器“听”懂人类语言、“看”懂人类动作与表情、“理解”人的情绪和意图,并把计算过程和结果用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语言大模型不仅能够在情感分析、语音识别、信息抽取等文本理解场景中表现出色,而且同样适用于图片描述生成、书稿生成、对话生成等战场信息系统可视化生成场景。如果再将其嵌入一体化联合作战系统并持续迭代进化,可以用于想定编写、作战方案生成、演习结果讲评等较为复杂的工作,在未来战争中或将重塑指挥决策流程。将ChatGPT类生成式AI应用深度嵌入指挥信息系统中,可以让智能装备“听懂”指令,通过指挥员与战场信息系统人机对话,准确理解分析指挥员作战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生成行动参考方案,为在未来战争中快速、合理配置作战力量提供全新手段。
助推指挥决策自主化。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参战力量多元、作战样式多样、战场形势多变,指挥员有效指挥战争面临智能不足的“瓶颈”,借助决策大模型智能辅助系统,“人-机”混合决策模式或将成为一种新的选择。虽然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ChatGPT类生成式AI应用仍无法进行机器控制、群体协作、动态调度等操作。但其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能够同时处理上千个任务,适用于融合控制有人/无人平台,生成控制算法、优化群体行为,可全面支撑“蜂群”“鱼群”“狼群”作战多智能体。基于决策大模型的指挥控制系统,可以充分发挥人脑和人工智能两者的优长,实现从智能预测到智能决策、从控制单智能体到多智能体的跨越。未来战场上,将生成式AI嵌入到无人作战平台中,可创新军事行动新范式,大幅提高作战效能。
催生后勤保障新模式。从科技发展维度来看,军事力量对抗日益向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全维度拓展,作战空间向极高、极远和极深全方位延伸,相应的后勤保障任务也变得更加多元复杂。未来战场上,将多任务通用大模型综合集成到无人作战平台和各类保障系统中,人、装、物泛在互联,各类作战、保障实体将有机融为一体。后勤保障系统通过对在储物资数量、时间、保养情况等大数据深度学习分析,实现人与物资、物资与装备、物资与部队、物资与地区的智能匹配,并自动预测物资需求、匹配最佳运载工具,制定最优运输方案、及时解决战场物流供应链路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面临复杂地形、沾染区、火力控制区等人员难以到达的极限战斗保障,在特殊任务训练样本大量预训练基础上,生成式AI能够实现需求感知、资源调配和行动控制上的变革,自主分配任务、自主规划路径、自主导航定位,将保障物资以“点对点”的方式直达精确配送给保障对象,实现智能保障。